今日清明 | 清明,原来这么过
因扫墓祭祀的习俗
清明总是和“阴雨绵绵”、“忧愁”、“沉重”这些词脱不开关系
可为什么在宋、明两代画家笔下的《清明上河图》
一扫哀伤基调,反倒显得勃勃生机?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
这首杜牧的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
可为什么是这首诗,当仁不让地稳居“C位”
成为清明节的“官方主题推广曲”?
还想知道更多的清明秘闻吗?
就和小编一起从推文中探寻答案吧!
清明溯源
但是后来.......≧﹏≦.......
只能吃冷冻食品?
这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中国人
舌尖上的清明
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,又不辜负国人的肠胃,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匠心独运地创造出了诸多美食:诸如油绿如玉的青团子、馅料丰富的清明果、松软美味的子推蒸饼、米香扑鼻的乌稔饭、赛似烧鹅的螺蛳……您说,您那儿吃哪种?
【青团】
一种用草头汁来做成的绿色糕团,清甜甘香,软糯可口,带有艾叶香气。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、寒食节等节日。
【清明果】
在清明、寒食节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,果形似饺子,但味道截然不同,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,馅有韭菜、鸡蛋、豆腐干等。
【子推蒸饼】
子推蒸饼是山西介休留传下来2500年历史的寒食节必备美食。以精粉、猪板油、大葱、香油等为原料,经过诸多工序制成。
【清明螺】
清明螺即田螺、螺蛳,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,此时螺肉肥美,有“清明螺,肥似鹅”和“清明螺,顶只鹅”的说法。
清明节的流变
上述提及的寒食节“兄弟”上巳节
到底是什么来历呢?
上巳与邂逅
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是中国人知道的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早在周朝,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(也就是上巳日),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,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,后来人们把这一活动称之为禊(xì)。
《论语·先进第十一》上那个有名的“侍座”篇中曾皙那句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就是上巳节的古老节俗的直接写照。
古人认为在上巳节当天组团洗浴可以拂除不祥,求得百福,因此民间颇为兴行。很多青年男女也趁此机会,得以邂逅。《诗经》中《国风·郑风·溱洧》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:“郑国之俗,三月上巳,之溱、洧两水之上,招魂续魄,秉兰草,拂不祥。”
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溱洧河畔,春光明媚,草长莺飞,娇艳的芍药在河畔绽放,年轻人们心中怀着不安与雀跃,邂逅水边、互相试探、吐露心意、互赠信物......咳咳,这些小年轻们的情思萌动就不多说。这一天更多的是亲友兄长们借此契机纳福欢聚。
渐渐地,有人觉得借公共澡堂社交的方式不太好,于是这一风俗在后世变异为“修禊”(也就是《兰亭集序》上所写的修禊),用在水边的嬉闹玩水,或者举行某些象征性的亲水仪式来取代先前的组团洗浴。
“风光烟火清明日,歌哭悲欢城市间”
这,好像和我们既定印象中的清明有些不一样啊
古代清明日,中国嘉年华
其实早在唐代,人们就是扫墓与郊游、饮宴并行的。除了扫墓,还有各种游艺活动,诸如沐浴、踏青、蹴鞠、拔河、斗鸡、画蛋、荡秋千、放风筝等等。这段时日,几乎就是古代中国的嘉年华,或者叫黄金周。
所谓“风光烟火清明日,歌哭悲欢城市间”。清明扫墓,从礼宜悲,从天宜喜,而且以喜为主。唐人羊士谔《寒食宴城北山池》:“别馆青山郭,游人折柳行。落花经上巳,细雨带清明”就讲清楚了这种“三节合一”的情形。
欢乐祥和的清明上河图
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了各色人物550多人,牛、马、骡、驴等牲畜50余匹,车轿20多乘,大小船只20余艘,五花八门,包罗万象,但总体的样貌是“不见丝毫哀伤之情,洋溢着一幅欢乐祥和的气氛”。
文字的记载就更确凿了,宋代最出名的两本笔记《东京梦华录》和《梦梁录》都记录过此番盛景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列举汴梁的清明时分:“清明节,都城人出郊,士庶阗塞,四野如市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,罗列杯盘,互相劝酬。都城之歌儿舞女,遍满园亭,抵暮而归。”
《梦粱录》则描绘临安的清明节:“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,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,以尽思时之敬,车马往来繁盛,填塞都门……随处行乐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,都人不论贫富,倾城而出,笙歌鼎沸,鼓吹喧天,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。”
民间的清明是这样的热闹喜庆,讲求传统、秩序的人难免看不过眼。扫墓这么严肃的事情,气氛整得这么轻松,怎么继承优良遗风传统?
于是当朝者颁布政令,干脆禁止民间清明期间扫墓出行:都呆家里吧,看你们怎么乐。
《诏书》:“寒食上墓,复为欢乐,坐对松槚,曾无戚容。既玷风猷,并宜禁断。”
可是春日扫墓兼游春这事,是切合自然属性的啊。都关在家里,要这大好春光有何用?对待嫁闺中的大姑娘和已经明媒正娶过了的小媳妇来说,更是挫伤其积极性。平日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一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去亲近大自然,这官府政令怎么就不许了呢?于是官府禁了七十年,也撑不下去了,只好重订礼制,称可以扫墓,但祭拜完得泣辞。得悲、得哭、得严肃,不可以搞这些莺莺燕燕的娱乐活动。
“寒食上坟,礼经无文。近代相传,浸以成俗,宜许上墓,用拜扫礼于茔”
也因此,之后的清明节远不如唐宋热闹,但尤为重视扫墓祭祀时的礼节与肃穆。清代的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清明即寒食,又曰禁烟节,古人最重之,今人不为节,但儿童戴柳,祭扫坟茔而已。”
清明节的现代转向
1935年,为了应对“九一八事变”后深重的民族危机,凝聚民心士气。该年清明节,国民政府率各界民众5000余人公祭黄陵,呼吁中华民族“复兴之大谊”,并将清明节定为“民族扫墓节”。
1937年,经历了西安事变的国共两党共祭黄陵,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特派代表林伯渠前往参加“民族扫墓典礼”。据民俗学家调查,也就是这个时间点前后,现代人广为熟知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被择了出来,钦定为清明节日的官方代表。
经过近百年的思想传承,“寄托敬意,安放思念”这层思想意旨慢慢成了清明的主旋律,并逐渐在每个国人的心底生根发芽。不远万里,匆匆赶路,为的是慎终追远,归宗溯祖。再看几眼族谱上一排排泛黄的名字,跟逝去的亲人诉说你的哀思。带走的可能只是离别时的切切虫鸣、黄昏人家的袅袅炊烟、夜深梦畔的音容笑貌,留下的却是溶于血脉的传承与责任。如今的清明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:重新思考生死的意义、缅怀逝去的亲友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。
传承与弘扬——2019清明祭英烈活动倡议
“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”,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。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,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烈们,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,给予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与勇气。值此清明,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:
1、积极参加烈士陵园祭扫活动。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、革命遗址等红色阵地参观瞻仰、缅怀祭扫,祭扫过程中保护好烈士纪念设施,维护好英烈的光辉形象,坚决杜绝破坏、污损烈士纪念设施和诋毁英雄烈士名誉的行为。
2、关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户网站“传承·2019清明祭英烈”宣传教育活动专栏(网址:http://2019qm.mva.gov.cn 或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)参与线上祭扫活动。积极转发相关推文,带动更多的人了解英烈事迹和革命传统,激发学习英烈、崇尚英烈、传承精神的热情。
清明,让我们思念缅怀已故亲人,向为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,致敬!
你可能感兴趣:
图片 | 新京报书评周刊“绘聊” 其余部分来源于网络
文字 | 来源于网络 林思瑞
排版 | 林思瑞
责编 | 夏紫薇 陈艾媛 王文珺